永續與社會 (SS)

一、課程理念與方向

從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環境多元價值、永續城市到韌性社會,當前我們共同面對各種新舊課題和挑戰日益複雜厚重。「永續與社會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 SS)」一軌試圖處理上述當代環境與社會之關鍵議題,理解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共構混生至關重要,從比人類更多(more-than-human)的基礎分析視角出發,探詢環境、能源、科技和城市、空間的多重建構關係。我們希望培養學生深度理解問題根源,降低環境風險的知識與能力,並探討公民積極參與、公共問責之可能。「永續與社會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涵蓋面向廣泛、包含社會科學多元取徑且跨領域。在這樣基礎知識出發點上,「永續與社會」一軌以專業培養與訓練的角度,提出四項主軸作為核心框架─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當代環境議題中的價值與爭議;空間、地方與連結;全球公民社會─並據此發展相關的主題式課程。

二、專題課程設計

「永續與社會」專軌的課程設計,係以兩階段進行。在大一、大二階段,學生們將紮下社會科學跨領域之學科基礎,譬如大一必修全球研究導論、大二必修研究方法課,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人類學、社會學、人文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等課程。此一基礎將培養學生們對於環境、物質、知識、技術、城市、空間等面向之敏感度,用以銜接為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之專題導向課程,譬如:社會科技與文化、社會科技與爭議;永續發展與都市政治;環境人文研究;社會創新設計實作…等。這些課程除了為學生們建立環境永續與社會之多層次認識,亦提供一套方法讓學生們得以培養深度分析、跨域對話、創新求解與動手實作之能力。

專題課程

人類學

本課程為人類學入門課程,將介紹人類學基礎概念與理論,主要對象為學士班學生。在課堂中將從人類學的發展歷程來探討文化人類學家如何理解人類的差異與相似性,同時也會探討人類學的思考如何影響社會科學的分析方式。學生將閱讀經典與當代文本,藉以了解文化人類學家如何在陌生或熟悉的文化脈絡中進行研究,並發現並解釋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

本課程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人文地理的批判性理解,幫助學生們探索、理解並分析日常生活中社會與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本課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文地理基礎概念的建構。我們將從時間、領域、認同、移動與性別等理論視角,探索空間中的權力運作,或說空間的權力-權利之辯。第二部分,我們將進一步共同閱讀城市、經濟、政治、環境、健康和文化地理學主題的當代研究。第三部分「跨地教室」是結合實地空間觀察、空間分析方法、理論閱讀與不同媒材工具學習的六周的主題式城市探索實驗。學生將能夠在「跨地教室」中,應用地理概念、方法,進行個別小組的團體作業,發展跨尺度和跨地域的空間觀察。

本課程將涵蓋四個主題:

  • 人文地理學的關鍵概念、理論框架和實踐。
  • 這些地理理論和概念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日常生活現象,尤其是不均發展的原因和形成過程。
  • 以地理學研究方法來探索、理解地點、空間和地方的多樣性及其表現形式。
  • 基礎設施、資源、身體和自然是如何組織和互動的,創造不同的地方和生態環境。

永續發展與都市政治

本課程探討永續發展的都市政治,並聚焦於氣候變遷。本模組由四個緊密關聯的單元組成。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將一起探討塑造當代城市可持續發展政治的關鍵力量。這將引導我們探索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政治中以下四個相互關聯的軸心。議程與轉型、衡量標準和行動。在第二單元中,我們將討論由不同的人類行為者和非人類行為者推動的永續都市議程與全球性的典範移轉與想像,譬如緊湊都市、大眾運輸導向規劃、智慧城市與零碳城市。在第三單元,我們將延伸討論,當前的永續都市治理模式採用了哪些政策工具、評等、標準?並衍生了哪些公共/集體關注的市場?這些治理模式的落實,在不同地域間的都市現實世界中,產生什麼樣的摩擦或落差?最後,第四單元中,我們將檢視在地方、區域和全球範圍內,基於不同的認識論、願景想像與推動力,發展出重塑我們生活的都市創新實踐、行動、解方與想像。

全球公民運動

本課程將提供全球公民運動當前社會政治景觀的概覽。我們將一同探索關於全球公民社會、跨地與國際社會運動的一些關鍵概念、理論與實踐。本課程將透過以下三種型式交叉進行:

  1. 課程講授:我們將聚焦於「全球公民運動」的系譜。閱讀材料取材自政治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文化研究以及政治學等領域。我們將一同批判性思辨「社會正義」、「債vs.暴力」、「共同體」、「公民不服從」與「群眾政治」的理論,進一步建立對於全球公民/社會運動的基本理解。
  1. 主題式會談:我們將把上述概念擴展到全球公民運動的不同問題和關係領域,內容預計涵蓋:民主化運動;全球債務取消運動;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反污染運動;原住民運動;反戰與和平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包括移工);公民(移民、離散和難民)運動;反自由貿易運動;合作社運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女性權利和性少數者運動;土地與都市社會運動與新興的全球維修運動。這一部分將以不同議題為基礎,與議題前沿倡議者和研究者進行現場/線上會談,並搭配影片、評論或學術文獻等材料。
  1. 工作坊:這些工作坊旨在綜合梳理閱讀與講授成果,並透過學生分享的案例研究,一同分析在數位技術、社交媒體、國族主義和情感政治等新舊元素交集下,當前跨國-在地行動主義的面貌、動員實踐、爭議和倫理。

科技社會與文化

本課程將以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視角來解說來介紹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政治間的相互交雜、纏繞、彼此共生的關係。課程會系統性的介紹STS多元的分析觀點的課程,這些觀點包含科學知識社會學、技術的社會建構與形塑、行動者網路理論、科技的政治性、公民科學的專家與常民知識、女性主義科技研究、本體論與物質的轉向等等。在議題上面,則是強調科學與技術變遷與其他巨大社會變動的共構關係,例如,在英國工業化過程中,運河開鑿與工程師認同和專業組織的形成是一起發生的;時區制度、電報對時與火車路網的鋪設、飲食、消費習慣的轉變也存在著共變關係;以美國的電網發展為例,大型社會技術系統的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系統異質性的擴張、連結舊系統與邁向穩定化的過程,這牽涉到材質、成本、法律與政策的跨領域思考,也需要管理、整合與說服的多種專業。我們將理解,科學家、工程師及經濟市場如何緊密連結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穩固體制。科學、技術與物質不僅是一個傳統社會科學調查的領域,更是當代社會的一個具備跨領域特質的前沿研究方向。

 

本課程下半部分將運用在2020年北美館雙年展所引介的「協商劇場(Negotiation theatre)」教學法來模擬風電開發過程的願景與爭議,在加入劇場顧問的指導下,將能夠瞭解藝術展演與公共議題結合的可能,並透過劇場的角色刻畫方式來學習角色性格與其衝突,這包含神情、氣質、言詞、身段與服裝的角色功課之操作。協商劇場以風電開發的環境影響評估過程為題目,以風場開發中的永續性之建構、政策協調、生態評估、公眾溝通、技術選擇為案例,來學習談判技巧,並展演產業活動所可能遭遇之困境,尋找可能的暫時安置方式與出路。學生透過這樣的準備,可熟悉產業界經驗並認識當前爭議的內涵,與其未來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也可替未來預作準備。

校內外合作夥伴

USR合作計畫